微课教学应考虑课程化
《光明日报》( 2016年03月22日 14版)
近年来,随着“互联网+”教育的发展,从中小学到大学,微课教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,微课教学大赛更是热火朝天。如何扬长避短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巨大优势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。
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,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、完整的教学活动。即便是只有1个知识点或1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资源,也可称为微课,微课一般表现为3-5分钟短视频,最长不超过10分钟。由于时间短,微课实际是一种短时间的学习资源,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,充分利用等饭、等车、等人等碎片化时间,随时随地掏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,自主点播所想学的微课进行学习。微课的推广,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个性化移动学习成为可能。
微课的优缺点是非常明显的:由于微课的学习时间是碎片化的,因此微课的空间不在实体课课堂,而在实体课课后。微课一般只有3~5分钟,只能“微学”不能“微习”,而且微课是一种事先设置好的固化的短时间学习资源,也不能互动,因此微课不可能优于实体课堂教学,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。同时,微课是人们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,人们必须想学、愿学,才会点播微课学习。为此,微课必须具有趣味性,融入快乐因子,实现微课的趣味化、娱乐化,吸引学生点播学习。此外,微课是突破时空限制地移动学习,使用的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,因此应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制作微课。
不过,只制作1个微课,虽可参加微课比赛并可能获奖,但价值不大。为比赛,制作1个微课,讲清楚1个知识点,虽具有一定的价值,但对有几百个知识点的一门课来说,可谓杯水车薪,因此价值不大。此外,用于比赛的微课与用于教学的微课不同,比赛的微课可以加以“编导”,甚至采用影视作品“蒙太奇”的表现手法,只要看上去热闹,迎合了大多数比赛评委的胃口就可以获奖。而迎合评委的胃口,却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胃口。毕竟,教学的微课,目的是让学生看的,而不是让评委看的。
我认为,持续不断地对1门课推出面向学生的新微课,形成微课系列,才有更大的价值。但微课固有的短小精悍的特点,决定了微课之间是孤立、零碎的,是不成体系的。为了避免微课的高度碎片化,实现微课与微课之间的连贯性、系统性,应该考虑对微课进行课程化。比如编写微课教材,教材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二维码,每个习题或例题对应一个二维码,哪里不会扫描哪里对应的二维码,即可点播对应的微课。
在具体实践中,如果对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制作微课,工作量可能过大,可以考虑对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。同时,把微课和微信结合起来,每天固定时间段通过微信推出新微课,实现微课的微信化,把微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。
(李焦明,作者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,全文有删节)